綠色殯葬,節地生態安葬成主流,在傳統觀念更為根深蒂固的鄉村,公益性骨灰堂這種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為殯葬革新開辟了一條新路徑,使傳統祭祀風俗朝著文明低碳祭掃轉變,有效助力了廣東省殯葬革新。念親堂是潮州市楓溪區楓二村的公益性骨灰堂,建于1999年,2000年投入使用,內部設有殯儀堂和骨灰堂,殯儀堂供村民們開展一些殯儀和民俗活動,骨灰堂則專門用于存放骨灰,念親堂在服務本村村民的同時,還服務周邊鎮、村。據了解,全村人數約3800人,現存骨灰超千份。生態節地葬中有些選擇,如樹葬,能為社區增添更多綠地及生物多樣性。普陀骨灰生態節地葬價格表
全國較早推行骨灰還林,政策補貼推動節地生態葬,在節地生態安葬方面,廣州走在全國前列。周韻介紹,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廣州較早在國內開展骨灰撒海、骨灰還林服務。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則在全市推廣骨灰樓(堂),建設農村公益性安放地,目前,全市建有150多處骨灰樓堂(公益性安放地)。廣州大力推廣以骨灰寄存為主,骨灰撒海、還林,花壇葬,草坪葬為輔,“不立碑、不建墳”的新型安葬方式。同時,把綠色生態安葬作為經營性公墓年檢的重要指標,要求廣州每個墓園開辟生態葬區,大力推行墓地小型化、生態化、園林化建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建成“1+N”的綠色生態安葬服務體系,節地生態安葬率已達到86%。虹口佛堂葬生態節地葬服務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生態節地葬逐漸被人們接受和推崇。
走進漳州市的長泰區巖溪鎮甘棠村,生命公園里綠草如茵,蜿蜒小路旁的花草叢中,一塊塊不到0.4平方米的“生命里程碑”,是22位逝者留在世間的印記。“生命公園離村里居住區不到一公里,想念親人時過來走走很方便。”甘棠村黨支部書記陳阿煉說。如今在漳州,這樣的生命公園越來越多。陳阿煉告訴記者,與傳統的墓碑石林不同,生命公園采用斜碑式生命里程碑,里程碑占地面積不超過0.4平方米,與墓穴大小一致。其周邊栽種了四季花草、綠化喬木,既節約了用地,又讓逝者長眠花海,還能作為休閑公園使用,得到多數村民支持。
草坪葬“薄”與“厚”的民間爭論,生態葬如何做到盡孝“厚葬”?盡管從數量上看,生態葬正逐漸成為更多人的新選項,但要實現“身后事”移風易俗并非一件易事。在蔣增鋼看來,讓“綠色殯葬”的理念深入人心絕非易事,傳統的殯葬習俗與理念、對“死亡”話題的避諱、來自身邊人的輿論壓力都是殯葬革新推進的難點。“社會上一直有‘子女孝不孝順,看葬禮風不風光’這種說法,就跟有些地方從哭得大不大聲來看孝不孝一樣,其實還是有點‘形式’的味道。”在今年的錢塘江江葬現場,一位逝者家屬說,生前對老人好才是較大的孝順。節地葬在我國得到政策扶持,有望在未來成為主流殯葬方式。
在火葬區,積極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態化骨灰安葬方式,在人口密集區推行以樓、廊、堂、塔、墻等形式存放骨灰的立體安葬方式。倡導建設單人骨灰安葬或雙人骨灰合葬占地小于國家規定標準的節地型墓位,提倡地面不建墓基、地下不建硬質墓穴,墓碑小型化、微型化,較大限度降低硬化面積,并鼓勵家庭成員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單個墓位使用率。積極推廣骨灰植樹、植花、植草等生態葬式,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將骨灰藏納土中,不設硬質墓穴和墓碑。生態節地葬可通過創意設計,開發出具個性化的紀念方式,滿足不同需求。奉賢塔葬生態節地葬行價
節地葬鼓勵使用可降解容器,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普陀骨灰生態節地葬價格表
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年輕人,他們表示,在今后自己的埋葬方式的選擇上比較能夠接受生態環保概念,但是一旦對于老人,大部分還是向董俊一樣,選擇傳統的殯葬方式,“雖然綠色殯葬看上去很美,但是選擇碑葬還是有面子些。”民政部下發《關于做好2013年清明節工作的通知》。民政部稱,將探索把告別廳租用、骨灰生態葬法等納入基本服務項目范疇,這也意味著骨灰生態葬法將有望由有關部門來買單。 民政部提出,要鼓勵生態安葬,各地要因地制宜開展骨灰撒海、樹葬等生態安葬活動,爭取對不保留骨灰的實行無償海葬、撒散等生態化安葬,并對其家屬實施獎勵。普陀骨灰生態節地葬價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