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入海口,是此行的目的地,也是船上96個家庭然后一次送行親人的終點。這是福州市今年舉行的第二場海葬儀式。64歲的劉雨澤在愛人和兒子的陪伴下走到船舷,隨著舷邊水光逐漸透出深邃的碧色,發動機停止了轟鳴,在聲聲道別中,他親手將父親的骨灰和花瓣一起撒進大海。“這是隨了父親的愿,老人生前曾交代:喪事從簡,骨灰撒海,不給子孫添麻煩。”劉雨澤倚著欄桿默默目送親人離去,頭頂海鷗盤旋不止,仿佛訴說對逝者然后的告別。“生前盡孝才是較重要的,身后事做得再轟轟烈烈,老人家也感受不到了。”送走父親后,他感觸頗深,特地告訴兒子,待到自己百年以后,“也要像爺爺這樣辦。”生態節地葬允許逝者與大自然完美結合,真正體現循環再生的理念。上海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
從儀式上來說,隨著生態葬的發展,出現了花葬、樹葬、江葬、草坪葬等多種形式,紀念的儀式感也越來越強。人們選擇生態葬,更重要的因素是“禮”,“禮數”到了,人心皆安。錢塘江邊的江葬紀念碑、花葬墓園中的姓名卡牌等,生者前往紀念的形式感并不缺,“禮數”周全。從精神上來說,同樣是長眠于地下,但逝者的生命以一株花、一棵樹、一片草坪這種形式得到輪回和升華,是逝者以一種更崇高的形式澤被后人,更值得被尊重和銘記,這樣既能讓生者更有追思的儀式感和目標地,還能參與公祭,這難道不隆重、不體面嗎?這難道不是厚葬嗎?海葬生態節地葬設計采用樹葬、花葬等形式,生態葬讓生命在自然中延續。
按照目前市級和區、縣(市)出臺的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實施江葬、壁葬、格位存放等方式的對象家庭,將獲得2千元至2萬元不等的獎補。草坪臥碑葬,相比傳統的殯葬方式,節地生態葬的經濟成本則很低甚至為零。如江葬為全程無償,此外杭州也有多家陵園推出多種全程無償的生態葬方式;而部分如經營性公墓的格位葬、花壇葬等,其費用也基本能被獎補金額覆蓋。與此同時,一些當地有名人士的選擇也讓生態葬為更多人所知。如建德市有名的教育工作者、原新安江中學校長沈煜如就長眠于樹葬區,其學生捐種的紀念樹——黃山松郁郁蔥蔥、四季常青,樹上懸掛著沈校長自撰的座右銘:“當老師較大的意義就是看見學生成才”。如今,建德市樹葬區安葬的逝者已有74位。
生態葬為何越來越被社會接受?生態葬不是新生事物。1997年有關部門《殯葬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明確“在實行火葬的地區,國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處理骨灰”。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這是全國頭一個推行綠色殯葬的文件。據統計,2019年杭州主城區生態葬數量為188例,2020年為312例;2021年,全市選擇生態葬的數量為443例,2022年為431例。今年,只選擇江葬的就有441例。截至目前,杭州累計有3195位逝者的骨灰撒入錢塘江。生態葬的優勢在于減少墓地占地,緩解城市土地壓力。
草坪葬“薄”與“厚”的民間爭論,生態葬如何做到盡孝“厚葬”?盡管從數量上看,生態葬正逐漸成為更多人的新選項,但要實現“身后事”移風易俗并非一件易事。在蔣增鋼看來,讓“綠色殯葬”的理念深入人心絕非易事,傳統的殯葬習俗與理念、對“死亡”話題的避諱、來自身邊人的輿論壓力都是殯葬革新推進的難點。“社會上一直有‘子女孝不孝順,看葬禮風不風光’這種說法,就跟有些地方從哭得大不大聲來看孝不孝一樣,其實還是有點‘形式’的味道。”在今年的錢塘江江葬現場,一位逝者家屬說,生前對老人好才是較大的孝順。生態節地葬鼓勵人們珍視陽光、空氣和水的價值,彰顯對生命的敬重。海葬生態節地葬設計
生態節地葬致力于恢復自然生態,鼓勵社群共同維護環境。上海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
未來:做好正面宣傳,持續優化服務。節地生態葬要如何發展得更好?“這個行業比較特殊,宣傳渠道比較少,”孫志兵認為,節地生態葬想要發展得更好,離不開正面引導與宣傳,“好的風氣多了,不好的自然也就會變少。”同時,他還希望相關主管部門能夠加大引導與政策支持。他認為,節地生態葬已經成為大趨勢,從業者應該主動積極配合相關政策,主動升級轉型,“殯葬是剛需,目前有關部門在大力推廣惠民殯葬,作為經營者,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務,推進升級轉型。”上海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