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表示,逝者近親屬享有對骨灰進行安葬的權利,處置逝者骨灰也是祭奠權的基本內容。關于近親屬的具體范圍,《民法典》頭一千零四十五條第二款明確規定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為近親屬。就具體順位而言,我國《民法典》繼承編中關于法定繼承順位的規定予以確認,即配偶、子女、父母為頭一順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為第二順位。一般而言,出于尊重逝者意愿的角度出發,骨灰安葬方式應遵遺愿。如未留有遺愿,則應當在不違背強制性法律規定及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尊重逝者所在地區的傳統習俗、社會習慣、宗教信仰。在此情況下,親屬之間仍然無法就安葬方式協商一致,則依較親近原則確定權利主體順位,以血緣或婚姻關系的親疏為優先考量因素,以與死者生前生活的緊密程度為輔助要考量的因素。許多國家的環境法規逐漸開始鼓勵和支持生態節地葬形式的發展。上海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
2023年,廣州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聯合印發《廣州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辦法》,進一步擴大獎補范圍、簡化申請流程,取消在廣州市死亡并火化的非戶籍人員的死亡時間限制,明確將生前遷往港、澳、臺及海外的原廣州市戶籍人員納入減免范圍,持續優化生態安葬服務。廣州市銀河烈士陵園管理處副主任劉荊武表示,該園常年接受花壇葬預約登記,凡是符合在銀河革新公墓或福山公墓存放條件的,均可無償申請,鼓勵市民選擇花壇葬等生態節地安葬方式。黃浦亭葬生態節地葬是什么生態葬的特點:簡約、自然、和諧、環保。
建節地生態葬獎補制度,《意見》明確,指導和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把樹葬、海葬、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地方式,以及土葬區遺體深埋不留墳頭等生態葬法,納入獎補范圍,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大家有意愿且有條件的地區,可為不保留骨灰者建立統一的紀念設施,利用重要傳統節日組織開展祭奠活動,緬懷逝者、教育后人。各地可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建立環保殯葬用品補貼制度,對帶頭推行無毒、可降解環保用品的殯葬服務單位或使用者親屬,給予適當獎勵或補貼,推動環保殯葬用品的推廣應用。
在正果萬安園中,既有傳統墓地也有生態葬的玫瑰苑就在2022年已經飽和,為滿足市民需求,2023年正果萬安園規劃建設了聚福園節地生態葬示范區。4平米的花壇安葬200位逝者,配套大片廣場方便祭掃,近日,南都記者來到正果萬安園的聚福園看到,一渠清池旁,不少花壇、樹木錯落有致分布在園區的一角。草坪上、花叢間、綠樹下,骨灰盒間歇分布,逝者在綠樹花草里安息。與印象中墓園的傳統肅穆的氛圍相比,聚福園顯得更加溫馨。“為了響應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建設,我們拿出了園區較好的一塊地規劃建設聚福園節地生態葬示范區。”孫志兵介紹。生態節地葬通過植樹、花圃等形式,實現遺體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今年,福州市殯葬事務中心收到的海葬申請比去年多了一倍。當節地生態理念與“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發生碰撞,該如何解開大家的“心結”?近年來,福建各地從政策獎補、宣傳教化、服務提升等方面出臺措施。走進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一個鮮花盛開的花壇格外引人注目。“別看這個花壇占地面積只有100來平方米,里面深埋了1985位逝者的骨灰。”福州市殯葬協會會長、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總經理林軍介紹。作為福州較早響應節地生態安葬推廣號召的經營性陵園,三山人文紀念園早在2000年前后就開發了樹葬、草坪葬、壁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形式,截至目前,已有4645位逝者選擇以更生態、環保的葬式長眠園中。大多數人愿意選擇生態節地葬,因其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奉城樹葬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
生態節地葬可能選用可種植的植物和樹木,將遺體化作新生之源。上海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
隨船同行的福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和區劃地名處處長裘旦紅告訴記者,今年福州市一共有209位逝者選擇海葬,他們選擇海葬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心憂子女,囑托喪事一切從簡;有的自小離鄉,在生命終點選擇落葉歸根;有的則是一些南下干部,對這片大海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希望死后能夠聞濤而眠。在裘旦紅看來,這個星球,海水能抵達70%以上的地方,在萬頃碧波中徜徉未嘗不是一種自由。當海上輪船成為送別逝者的“十里長亭”時,在山區,一些逝者選擇以草木立碑,與繁花為伴。上海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