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研究進展
尹楚杰 呂源財 潘文斌
摘要 近年來,武夷山當地**在將茶葉產業繼續做大做強的同時,也開辟了極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不但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也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旅游收入。首先介紹了武夷山和武夷山茶的基本概況,重點論述了國內學者從茶文化旅游內涵、茶文化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策略對武夷山茶文化生態旅游的研究進展,***對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旅游資源;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 F 590.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5-0021-03
作者簡介 尹楚杰(1997—),男,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和流域環境規劃與管理。*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區域和流域環境規劃與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20-11-09;修回日期 2020-11-25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是深受國人喜愛的傳統飲品。茶葉種植在中國有著悠久而厚重的發展歷史,歷經數千年之演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茗茶文化。碧螺春、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君山銀針、信陽毛尖等茶葉品牌早已蜚聲海內外。茶葉不僅具有品嘗功能,還兼有保健養生的功效,陸羽在《茶經》記載“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近年來,伴隨著大規模的茶葉種植和茶園開辟,茶文化旅游熱也開始逐漸興起,茶文化旅游現存有茶鄉(區)生態旅游、茶藝表演、茶文化(茶俗)風情游、茶(保健養生)旅游等形式。杭州龍井的十八棵御茶、浙江長興的唐代貢茶院遺址、四川的漢代仙茶園,這些名茶產地將茶葉與當地文化習俗相結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獲得***好評[1]。在一些地方,茶文化旅游也成為脫貧的重要幫扶手段,在促進茶葉生產、售賣的同時,又促進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深刻改變了當地的面貌。學者們對于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著述頗豐。黃月玲[2]基于劉三姐茶園的發展現狀以及對游客的滿意度分析,提出了**主導與扶持、打造民族特色茶文化、推動茶生態旅游發展等方式促進茶文化旅游的開展。姚曉玲[3]分析了夾山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條件,提出當地應采取注意茶文化旅游形式的開拓、提高茶產品的開發力度、注重環境保護等舉措。郭文茹[4]對信陽茶旅融合的現狀進行了SWOT分析,指出應通過加快基礎旅游設施建設、做好觀光茶園規劃、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等方式增進茶旅融合。總之,學者們關于茶文化旅游的研究內容包羅萬象,并與當地的產業政策、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
武夷巖茶是**的茶葉商標,武夷山大紅袍則是***的茶文化旅游欄目。游客在此不僅能看到母樹大紅袍、購買到質量上乘的“大紅袍”茶,還能夠欣賞到精彩紛呈的演藝節目。筆者以武夷山茶文化旅游作為研究對象,重點綜述了國內學者對其茶文化內涵、茶文化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策略3個方面的研究進展。
1 武夷山概況
1.1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
武夷山位于江西與福建西北部交界處,是我國***的風景旅游區和避暑勝地。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不僅擁有天游峰、九曲溪、水簾洞等自然景觀,還有聞名遐邇的古漢城遺址、武夷宮、道教洞天等文化景觀[5]。天游峰中望見藍天漂浮的云朵,宛如置身于仙境一般。九曲溪畔,乘著輕快的竹筏,徜徉于青山綠水之間。游覽在水簾洞,亂石叢生,水聲轟鳴,激起滿谷水霧,氣勢磅礴。自21世紀以來,武夷山文化旅游也逐漸興起,當地**也在評估文化旅游中的問題以及優勢,從而開發富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6]。
1.2 武夷山茶
福建是茶葉大省,茶葉種類齊全,品質優良,歷史悠久,蜚聲中外。武夷山屬于閩北巖茶區,該區域即以武夷山為中心,包括南平市全部和三明市大部分。武夷山茶文化景觀以遺址遺跡、茶俗為主要景觀,與武夷山茶一起構成了別具一格的巖茶文化[7]。武夷山是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武夷巖茶是武夷山一帶生產的烏龍茶的總稱,***品牌有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半天腰、肉桂等。武夷山的紅茶以正山小種**為有名[8],當地茶商在此茶基礎上又陸續推出了“金駿眉”“銀駿眉”等新品牌,憑借其良好的口碑迅速占據了國內**紅茶的主要市場。近年來,武夷山**在全省率先啟動“無化學農藥無化肥”生態茶園項目建設,并與相關高校在種質資源保護、茶葉深加工、茶文化探源等方面加強合作[9]。截至2017年,武夷山市茶葉總產量達19 200 t,種植面積0.99萬hm2,總產值達21.12億元,各項指標在福建省內均名列前茅。
2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研究內容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杭州是我國茶博物館的故鄉,一個受歡迎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尤其是龍井茶深受游客的喜愛[10-11]。中國臺灣平林山采取以參與性耕作為基礎的藍喜鵲“行動”,促進和試驗環境友好型和以生物多樣性為導向的茶葉種植,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加大對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12]。近年來,茶文化旅游在泰國、印度、斯里蘭卡等國也蓬勃發展,茶文化與當地文化的緊密結合也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振興[13]。
2.1 茶文化旅游內涵
茶文化旅游作為近年來新興的旅游模式,它的出現與游客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反映了大眾對于自然景觀和精神文化的共同追求。祝思華等[14]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是將了解茶文化、認識茶文化、欣賞茶文化融為一體,尤其注重品嘗、參與、購物等環節。朱世桂等[15]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是將茶業資源與旅游資源有機結合,是將茶業物質享受與茶文化精神享受密切結合的一種文化旅游。喬秋敏等[16]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是將生態環境、茶生產、自然資源、茶文化內涵等緊密融合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其應具有鮮明的體驗特色。李福全等[17]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行,是以享受品茶和品茶文化為主要目的,是繼承、弘揚茶文化的重要體現。王柳芳[18]認為,茶文化旅游是集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文化旅游、主題旅游和養生旅游為一體的新型旅游模式。王聯英[19]認為,茶文化旅游是將茶葉生態環境、茶葉種植、茶葉制作、茶葉營銷和品鑒等過程視作旅游資源。劉琳燕等[20]認為,茶文化旅游是將茶和茶文化擺在**位置,并通過開展豐富的旅游體驗活動,以達到獲取知識、增長見識的目的。文南薰[21]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為主題,面向游客開展的食、住、行、游、購、娛的一系列活動。吳鵬云[22]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可分為茶園的觀光旅游、茶園的“體驗”參與、茶園的“文化”旅游3類。覃麗等[23]研究指出,雖然對茶文化旅游含義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茶文化旅游概念的本質出發點是茶或茶文化作為資源的價值性與可利用性。
2.2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
生態旅游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24]。生態旅游資源大致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類。自然景觀秀美、人文景觀豐富、自然與人文相交相融,是武夷山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別具一格的招牌。
2.2.1 自然旅游資源。
自然旅游資源是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能讓人產生興趣,由地理環境和生物組成的自然景觀。姚國坤[25]研究指出20世紀末以來,武夷山以“大紅袍”為主要載體,在加強茶文化題詞、銘刻、石雕、石碑、亭臺等建設的同時,而且還加強了茶洞、御茶園等自然景觀的宣傳力度建設,致力于打造一條綠色生態并具有當地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路線。熊慎端[26]研究指出,天心永樂禪寺是武夷山大紅袍的祖庭,應以永樂茶坊為手工制茶中心,廣辟茶園,使之成為茶文化交流的“窗口”。楊珊等[27]認為對歷史悠久的茶文化遺址(如喊山臺、下梅村等)應加大挖掘力度,因為這些東西才是體現武夷山茶文化資源真正精髓所在。張樹萍[28]研究指出,武夷山風景區空氣負氧離子豐富,可通過培育精品茶園運動項目等方式開展武夷山健康養生旅游,這對中老年游客極具吸引力。宋磊等[29]研究指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可分為建筑與設施、遺址遺跡及景觀、人文活動及旅游產品三大類。其中,建筑與設施包括的旅游資源單體有中華武夷茶博園、武夷精舍、下梅古茶村、武夷巖茶大觀園、武夷山茶博物館等;遺址遺跡及景觀包括的旅游資源單體有世界紅茶發源地、御茶園遺址、茶洞、宋代遇林亭窯址等。
2.2.2 人文旅游資源。
人文旅游資源是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張朝枝等[30-31]研究表明,武夷山茶文化與宗教文化、朱熹理學文化、閩越文化、紅色文化等關系密切,可以將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與上述旅游資源積極整合,從而打造出更具特色的旅游“金字招牌”。張美玲[32]研究指出,武夷山作為朱熹理學文化的發祥地,應在打造主題旅游路線、設計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紀念品、規范旅游環境等方面積極作為。吳炳玉[33]研究指出,通過研究茶效、吟誦茶詩、演唱茶歌、以茶敬客等活動既可以讓游客體驗武夷山茶文化,又可以對經貿交易、茶葉生產產生積極作用。莊梅華等[34]研究指出,可以根據茶的健康功能,開發“茶飲”“茶食”“茶道”的旅游產品。如凍頂豆腐、龍井蝦仁等“茶食”,富含一定的茶素,對于身體健康十分有益。武夷山“三十六道茶道”,則對于養生保健益處頗多。曹瑞陽等[35]對武夷山創意茶文化進行了探析,指出武夷山應在“印象大紅袍”的基礎上推出武夷山斗茶賽、茶藝展出等形式多樣的人文旅游項目。張諺[36]研究指出,武夷山的祭茶活動作為當地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發掘祭茶活動的深層內涵,并吸引外來游客的注意。鄭慕蓉等[37]亦指出,“喊山”和“開山”是武夷山傳統祭茶文化中相當有生命力和歷史價值的,應加大開發與保護力度。祁少華[38]提出開發古民居、古建筑、建設“中華武夷茶博園”,讓游客在游覽之余更加深刻了解武夷山茶的歷史底蘊。陳江美[39]研究指出,景區可以發放茶文化旅游紀念品,例如茶葉小香包、文化紀念冊等吸引游客注意,并積極同游客保持互動。
2.3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開發策略
茶文化旅游開發策略是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研究的重點,也是決定其未來發展戰略的關鍵。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目前學者們多從**加大支持力度、加強商標建設、促進對外交流等方面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開拓建言獻策。
2.3.1 景區積極作為,**加大支持。
王小丹[40]認為,景區和當地**應通過借助多樣化傳播渠道,加強市場促銷、積極開拓客源市場(尤其是鄰近的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等策略加大對茶文化旅游潛力的發掘。林朝賜等[41]認為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經濟應該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因此建議**主管部門應對茶文化旅游項目給予支持,進一步創新中國茶葉文化。郭偉鋒等[42]以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為例,指出茶文化旅游應融入自然山水、創意、科技等元素,并呼吁相關企業繼續提高對茶文化旅游的關注與投入。于瀟[43]研究指出,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武夷山景區可通過社交媒體(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發布與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產品相關內容,可以囊括假日旅游、茶韻文化、山野風光等文化旅游項目。李向安[44]研究指出,當地**充分發揮“萬里茶道”起點優勢,帶領武夷山茶企積極融入“****”沿線國家和地區宣傳辦展。楊鈴[45]研究提出,當地景區和**應通過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茶鄉人文素質和服務水平等方式開拓茶文化旅游市場。雷翠麗[46]研究指出,**應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財政扶持力度、優化產業結構、突出重點建設等方式加大對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開拓。
2.3.2 加強商標建設,打造質量品牌。
李令群等[47]研究指出,基于武夷山“大紅袍”發展的成功經驗,應該積極申請并有效利用茶葉地理標志,深層次發掘茶葉文化遺產。郭偉鋒等[48]研究指出,通過搭建第三個世界遺產平臺、豐富茶文化旅游產品等方式推廣“大紅袍”品牌。葉元高等[49]研究指出,應擴大品牌影響,規范對武夷山肉桂、水仙、奇種和金駿眉等品牌的管理與保護,以提高游客在茶文化旅游過程中對于武夷山茶***商標的認同感。楊林海等[50]研究指出,武夷山香江茗苑是企業走“茶旅融合”的路子而形成的武夷茶文化博物館,采取以手工體驗為突**點吸引游客,在這里可以看到多種武夷山極具特色的茶葉品牌。沈學政等[51]研究指出,“印象大紅袍”作為文化產業**品牌,是典型地從茶葉到旅游到文化創意的產業鏈整合發展的**。
2.3.3 促進對外交流,實現合作雙贏。
徐虹釵等[52]認為,**與企業的合作十分重要,**借助企業向市場推廣武夷山的**度,企業依托**的“背書”將大量游客帶進景區,從而促進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夏良玉[53]研究指出,在福建自貿區建設的背景下,武夷山應加強同中國臺灣地區的服務,積極培育閩臺茶文化產品和旅游品牌。張嫻靜等[54]根據閩臺之間茶文化產業高度相同的特點,提出將“海峽茶文化旅游”品牌建設與環海峽茶文化旅游圈擺在突出位置。羅志斌[55]研究指出,應積極宣傳和開展閩臺之間大型茶文化活動,如“5·13”投洽會等大型展覽展銷會、海峽兩岸腳斗士等國際賽事等。周玉璠[56]研究指出,2019年舉辦的首屆“閩臺茶旅房車打卡賽”,突出房車、茶旅2條主線,活動精彩紛呈,有力地推介了兩岸的名茶,擴大了品牌的宣傳。
3 展望
通過對重要文獻的梳理,發現盡管學者們對于武夷山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調查與開發著墨頗多,但是對于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等問題關注不夠。生態旅游開發的總體目標是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自然美的自然景觀與和諧美的文化客體是實現該目標的重要基礎。因此建議:①注重茶園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非生物因子和生態過程等方面生態系統完整性建設;應當保持生態系統的本土性,高度警惕外來物種的引入,防止生態系統的退化;重視生物多樣性,研究出具體的生物多樣性管理與規劃方案,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監測內容,同時關注茶園內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狀況、植物及動物資源豐富度等。②加強生態茶園建設。生態茶園是以茶樹為**,基于茶樹與環境、其他生命系統聯系與依賴,以促進茶園生態系統內的物質循環為目的的新型茶園建設形式。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重點關注茶葉的生長環境、空氣、土壤和水質等原生態指標;茶園管理禁止使用除草劑且施用糞便、沼液等有機肥料;茶樹與生態樹種、草種混合種植,既有利于維持生態茶園植物的多樣性,又能形成獨特的立體復合景觀。③鼓勵當地居民參與茶文化生態旅游的規劃與開發。**應從立法的角度尊重和保護居民的權益,如規定當地民眾參與旅游業的比例、聘用專業人士指導當地居民茶園的經營管理活動;使居民(社區)成為環境保護的主體,如**應給予茶葉生產大戶以資金補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經營、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優先工作的機會。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深入人心,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一定要遵循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結合的開發原則,在既給當地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的同時,也讓武夷山的生態環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