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續實驗使用碘化丙啶(PI)來指示細胞在7、8、9和10分鐘的延時觀察后的損傷情況,來驗證該光學系統對活細胞長期觀察的適用性。在觀察期間,88個焦點以100毫秒的曝光時間,曝光間隔1s照射樣品,激發強度為3.21×104W/cm2,激發波長為525nm,使用前文提到的60×物鏡及1.0AU孔徑,圖5(a)-(d)為引入PI的成像圖,(e)-(h)為相應的相應襯度圖。改變激發條件為每照射500ms間隔5s,得到相應的(i)-(p)。由圖像可知,延時觀察小于8分鐘的情況下不造成可見細胞損傷,對于實際3D延時成像,由于焦平面是移動的,所以預期細胞存活時間會更長,可見這是一種在3D在體延時成像中具有很大優勢的成像方案。雙光子顯微鏡觀察到的現象證明了鈣離子的增加依賴于肌體觸發的鈉離子作用電勢。進口激光熒光雙光子顯微鏡廠家有哪些
高光子密度帶來的高能量容易損傷細胞,所以雙光子顯微鏡使用高能量鎖模脈沖激光器。這種激光器發出的激光具有很高的峰值能量和很低的平均能量,其脈沖達到最大值所持續的周期只有十萬億分之一秒,而其頻率可以達到80至100兆赫,這樣即能達到雙光子激發的高光子密度要求,又能不損傷細胞,使掃描能更好地進行。雙光子顯微鏡在各領域研究中已有許多成功實例生物領域:貝爾實驗室的Svoboda等人研究了大腦皮層神經元細胞內鈣離子動力學情形。利用雙光子顯微鏡觀察到的現象證明了鈣離子的增加依賴于肌體觸發的鈉離子作用電勢。信息領域:美國科學家Rentzepis提出了一種在現有二維光盤的基礎上將數據儲存擴展到三維空間。由于雙光子激發具有作用精細體積小的特點,避免了層與層之間的互相干擾,極大地提高了數據儲存密度。美國bruker雙光子顯微鏡代理商雙光子顯微鏡使用高能量鎖模脈沖激光器。
Denk很快就將雙光子顯微鏡用于神經元成像,而1997年在Svoboda測量完整老鼠大腦的錐體神經元的感官刺激誘導樹突鈣離子動態后,雙光子顯微鏡的潛能開始完全凸顯。值得一提的是,霍華德·休斯醫學院Svoboda實驗室和Thorlabs在2016年合作推出了一種強大的多光子介觀顯微鏡,其成像視場達到5毫米,能夠跨多個腦區進行高速功能成像。根據清華大學單一采購來源的**指導意見:這種顯微鏡的視場是普通雙光子顯微鏡的10倍。30年來,雙光子顯微鏡已成為較厚生物組織三維成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從雙光子到三光子甚至四光子,這種非線性成像技術通常也被統稱為多光子顯微鏡。下圖統計了自1990年以來每年發表的多光子顯微鏡文章數量,發展速度可見一斑。
2020年,臨研所、病理科和科研處邀請北京大學王愛民副教授做了題目為“新一代微型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介紹及其在臨床醫療診斷”的學術報告。學術報告由臨研所醫學實驗研究平臺潘琳老師主持。王愛民,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獲學士、碩士學位,后于英國巴斯大學物理系獲博士學位。該研究組研發的微型雙光子顯微鏡,第1次在國際上獲得了小鼠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清晰穩定的動態信號,該成果獲得了2017年度“中國光學進展”和“中國科學進展”,并被NatureMethods評為2018年度“年度方法--無限制行為動物成像”。目前,該研究組正在研究新一代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為未來即時病理、離體組織檢測、術中診斷等提供新的影像手段和分析方法。雙光子顯微鏡的應用中,該如何選擇以及更好的使用PMT。
和很多偉大的科學發明一樣,雙光子顯微鏡的出現也有一點偶然,但正是那瞬間的靈感為生物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帶來了一種**性的成像技術:雙光子激發熒光顯微鏡。1990年初,當WinfriedDenk剛從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準備前往瑞士讀博后時,他看了一本關于激光掃描顯微鏡的書,從中了解到非線性光學效應——強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當時,Denk有同事研究生物樣品中的鈣離子但苦于沒有強大的紫外激光器和光學元件,于是他就想到如果使用雙光子吸收就能夠繞開紫外,換言之,與其通過一個紫外光子激發標記的鈣離子,通過兩個雙倍波長的可見光光子也能激發相同的熒光。有了想法后馬上實驗。借了一套染料飛秒激光器,Denk聯合他的導師WattWebb及其博士生JamesStrickler只用六個小時就完成了實驗搭建,采集數據則用了兩到三天,于是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就此誕生了。雙光子顯微鏡已成為較厚有生命體生物組織三維成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熒光激光雙光子顯微鏡磷光壽命計數
雙光子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是:在高光子密度的情況下,熒光分子可以同時吸收 2 個長波長的光子。進口激光熒光雙光子顯微鏡廠家有哪些
在2020年12月22日,臨研所、病理科和科研處邀請北京大學王愛民副教授做了題目為“新一代微型雙光子顯微成像系統介紹及其在臨床醫療診斷”的學術報告。學術報告由臨研所醫學實驗研究平臺潘琳老師主持。王愛民,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獲學士、碩士學位,后于英國巴斯大學物理系獲博士學位。該研究組研發的微型雙光子顯微鏡,第1次在國際上獲得了小鼠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清晰穩定的動態信號,該成果獲得了2017年度“中國光學進展”和“中國科學進展”,并被Nature Methods評為2018年度“年度方法--無限制行為動物成像”。目前,該研究組正在研究新一代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為未來即時病理、離體組織檢測、術中診斷等提供新的影像手段和分析方法。進口激光熒光雙光子顯微鏡廠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