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是把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有機整合,魚糞殘餌等通過微生物分解轉化成為蔬菜的天然肥料,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在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峪口鄉中梁村,當地因地制宜發展“魚菜共生”新型循環農業模式,將黃骨魚與西紅柿進行整合,不僅能有效節水節肥,減少病蟲害,提高水產和蔬菜品質,還提升了產量和綜合生產效益,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水產養殖和蔬菜生產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它們是怎么實現共生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進入基地的一棟暖棚,只見一排排菜槽里的生菜、油菜長得郁郁蔥蔥,往里走,12個巨大的養魚池整齊排列,池內,一條條景觀魚游得正歡,工作人員正在管理蔬菜、喂食魚兒。在這里,魚菜“和諧相處...
共生方式分類:養殖水體直接與基質培的灌溉系統連接,養殖區排放的廢液直接以滴灌的方式循環至基質槽或者栽培容器,經由栽培基質過濾后,又把廢水收集返回養殖水體,這種模式設計更為簡單,用灌溉管直接連接種植槽或容器形成循環即可。大多用于瓜果等較為高大植物的基質栽培,需注意的地方是,栽培基質必須選質豌豆狀大小的石礫或者陶粒,這些基質濾化效果好,不會出現過濾超載而影響水循環,不宜用普通無土栽培的珍珠巖、蛭石或廢菌糠基質,這些基質因排水不好而容易導致系統的生態平衡破壞。許多人發現照顧這些生命過程能夠緩解壓力,提高生活質量,是一種很好的休閑活動。安徽新型魚菜共生專業團隊“觀光型”——觀賞型魚菜共生,隨著社會發展...
魚菜共生其實也可以視為魚、菜、菌共生。魚:魚類呼吸及排泄物中含有氨,氨累積過多會對生物造成傷害,甚至死亡,而水中的微生物亞硝化單胞菌能將氨分解成亞硝酸鹽N0z,再由硝化桿菌轉化為硝酸鹽NO;,被植物所利用。植物:植物的根部是以離子的方式來吸收養分,因此不論是哪種營養來源,都必須轉換成硝酸鹽的形態,才能被吸收利用,當植物吸收了被微生物分解的養分的同時,也凈化了水質。此外,植物的根部會釋放天然的kang生素,而這些kang生素可溶于水,也會幫助魚類維持健康。不同國家間分享經驗與技術,有助于推動國際間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討論。河南陽臺魚菜共生供應商每周使用測試套件檢查氨水平,以確保水中的氨含量低而硝酸鹽...
建設水上田園有哪些技術要點?一是做好一改五化。一改即池塘基礎設施改造。要把小塘并成大塘,面積10-20畝,水深2.0~2.5米。“五化”是指水環境清潔化、養殖品種良種化、飼料投喂精細化、蔬菜品種多樣化、病害防治無害化。二是要做蔬菜栽培。要選擇根系發達,吸收氮、磷能力強的品種,研究人員推薦空心菜。夏季可種植綠葉菜類如水芹菜、瓜果類、水上花卉植物等;冬季可種植西洋菜、生菜等。種植比例較好控制在池塘面積的15%以內,面積太大也不利于魚類的生長。三是要有水體攪動設備。采用特定設施裝備攪動水體,促進水體翻動,使底層沉積物營養鹽充分釋放到水體中,提供植物生長需要的氮、磷等元素。打造獨特品牌形象,通過故事營...
技術模式,艾維農場采用的1個魚菜共生大棚+2個氣霧栽培大棚的模式。養魚的水池與種植蔬菜的礫培槽通過水泵聯系,陶礫定植作物,陶礫內有很多微孔可以起到附著微生物的作用,虹吸作為排水系統,無動力排水,通過系統控制可以實現潮漲潮落,礫培、植物、蚯蚓和微生物可實現過濾和生物硝化處理,根系營養充足、發育好。同時,在陶礫種植槽中加入蚯蚓。蚯蚓吃掉魚糞便,將其分解成更容易為植物吸收的養分,避免了種植槽養分吸收不完全、水體發臭的情況出現。組織志愿者參與維護工作,加深他們對于環保事業的重要性的認識。北京智能魚菜共生系統制作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耕作體系,即把水產養殖與蔬菜生產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