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巖油是指已生成仍滯留于富有機質泥頁巖地層微納米級儲集空間中的石油,富有機質泥頁巖既是生油巖,又是儲集巖,具有6大地質特征: 源儲一體,滯留聚集。頁巖油也是典型的源儲一體、滯留聚集、連續分布的石油聚集。與頁巖氣不同,頁巖油主要形成在有機質演化的液態烴生成階段。在富有機質泥頁巖持續生油階段,石油在泥頁巖儲集層中滯留聚集,呈現干酪根內分子吸附相、親油顆粒表面分子吸附相和親油孔隙網絡游離相 3 種類型,具有滯留聚集特點。只有在泥頁巖儲集層自身飽和后才向外溢散或運移。因此,處在液態烴生成階段的富有機質泥頁巖均可能聚集頁巖油。 較高成熟度富有機質頁巖,含油性較好。富有機質頁巖主要發育在半深湖-深湖相沉積...
常規巖芯油氣是指用傳統技術可以獲得自然工業產量、可以直接進行經濟開采的油氣資源。常規巖芯油氣分布受明確的圈閉界限控制,有自然工業穩定產量,浮力作用明顯。常規巖芯油氣儲層孔隙度大于 10%,孔喉直徑大于 1μm 或空氣滲透率大于 1mD。常規巖芯油氣按圈閉類型,可以分為構造、巖性、地層等油氣藏類型。 非常規巖芯儲層呈現低速非達西滲流特征,存在啟動壓力梯度;滲流曲線由平緩過渡的兩段組成,較低滲流速度下的上凹型非線性滲流曲線和較高流速下的擬線性滲流曲線,滲流曲線主要受巖芯滲透率的影響,滲透率越低,啟動壓力梯度越大,非達西現象越明顯。需要人工壓裂注氣液,增加驅替力,形成有效開采的流動機制。非常規巖芯儲...
非常規巖芯油氣為源內或近源非浮力聚集,水動力效應不明顯,油氣水分布復雜。在致密油儲層中,納米級孔喉是主要的儲集空間,烴源巖生烴增壓產生的異 常高壓促使油氣在源內滯留或短距離運移聚集,或經初次運移,注入致密儲層形成致密油氣。在這種非浮力聚集的情況下,致密油氣區不存在明確的油氣水邊界,這一規律和特征已被 Bakken 等中外典型致密油研究所證實。對于致密儲層,烴源巖生烴模擬實驗及巖石物性測試表明,生烴增壓和毛細管壓力差是致密油運聚的主要動力,浮力難以發生作用。碳氫化合物,如天然氣、輕質油、中粘度油和重油,也有非常不同的核磁共振特征。高精度核磁共振非常規巖芯系統致密油與頁巖油均無明顯圈閉界限,無自然...
常規巖芯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沖積扇、扇三角洲、河流以及正常三角洲等粗粒沉積體系中;非常規巖芯油氣資源賦存在大型湖盆的細粒三角洲前緣、三角洲和湖相泥頁巖等細粒沉積體系。中國中、新生代陸相含油氣盆地中油氣田分布規律表明,一個含油氣盆地中極大的碎屑巖主力油田總是形成于盆地內極大的河流—三角洲 ( 或沖積扇—扇三角洲 ) 體系中。沖積扇由于其近源快速堆積,搬運和沉積的間歇性很大,沉積物以粗而分選差為其主要特點。河流發育在長期構造沉降、氣候潮濕的地區。河道砂體平面上呈很長的條帶狀,多個成因單元垂向疊置或側向連接成大面積連通的砂體。三角洲砂體往往發育在大型平緩的地臺背景,多期分流河道垂向疊加,橫向連片形成大...
非常規巖芯油氣是指用傳統技術無法獲得自然工業產量、需用新技術改善儲層滲透率或流體黏度等才能經濟開采、連續或準連續型聚集的油氣資源。非常規巖芯油 氣有兩個關鍵標志和兩個關鍵參數,兩個關鍵標志為:①油氣大面積連續分布,圈閉界限不明顯;②無自然工業穩定產量,達西滲流不明顯。兩個關鍵參數為:①孔隙度小于 10%;②孔喉直徑小于 1μm 或空氣滲透率小于 1mD。非常規巖芯油氣主要特征表現為源儲共生,在盆地中心、斜坡大面積分布,圈閉界限與水動力效應不明顯(圖 2),儲量豐度低,主要采用水平井體積壓裂技術、平臺式鉆井—“工廠化”生產、納米技術提高采收率等方式開采。非常規巖芯油氣主要類型有致密油、致密氣、頁...
致密油成為全球非常規巖芯石油勘探開發的亮點領域,通過解剖國內外致密油實例,可歸納出以下地質特征: 發育微 納米 級 孔 喉 系 統。孔 喉 半 徑 小,主 體 直 徑 40 ~ 900 nm,孔隙結構復雜,喉道小,致密砂巖油儲集層 泥質含量高,水敏、酸敏、速敏嚴重,因而開采過程 易受傷害,損失產量可達 30% ~ 50% 。 致密油 層非均質性嚴重。由于沉積環境不穩定,致密砂層 厚度和層間滲透率變化大,有的砂巖泥質含量高, 地層水電阻率低,油水層評價困難較大。由于孔喉 結構復雜,吼道小,毛細管壓力高,原始含水飽和度 較高( 一般 30% ~ 40% ,個別達 60% ) ,原油密度多 小于...
隨著世界油氣工業勘探開發領域從常規巖芯油氣向非常規巖芯油氣延伸,非常規巖芯油氣的勘探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視。非常規巖芯油氣與常規巖芯油氣在基本概念、學科體系、地質研究、勘探方法、“甜點區”評價、技術攻關、開發方式與開采模式等 8 個方面有本質區別。非常規巖芯油氣與常規巖芯油氣地質學的理論基礎,分別是連續型油氣聚集理論和浮力圈閉成藏理論。非常規巖芯油氣有兩個關鍵標志:一是油氣大面積連續分布,圈閉界限不明顯,二是無自然工業穩定產量,達西滲流不明顯;兩個關鍵參數為:一是孔隙度小于 10%,二是孔喉直徑小于 1μm 或空氣滲透率小于 1mD。潤濕流體中的分子運動通常受限于巖石顆粒與流體之間的界面和/或流體...
基于致密油與頁巖油儲集層物性差、粒度細、非均質性強,油氣源儲一體或近源聚集等特殊地質特征,致密油/頁巖油在沉積環境與分布模式、儲集層特征與成因機理、油氣聚集規律、地質評價預測與地球物理響應等多方面遇到極大挑戰,成為制約中國致密油與頁巖油工業化發展的瓶頸。致密油與頁巖油儲集層均具有物性差,滲透率多小于1 mD,發育微-納米級孔喉系統,成巖作用與非均質性強等而區別于常規巖芯油氣儲集層。故致密砂巖、碳酸鹽巖與頁巖等致密儲集層成因機制與儲集能力研究成為致密油與頁巖油的重要問題。細粒頁巖、粉砂巖以及混積巖石學與微觀結構等儲集層基本特征成為儲集層儲集性能評價的基礎,精細表征微-納米孔喉微觀結構成為致密儲集...
非常規巖芯油氣與常規巖芯油氣地質學的理論基礎,分別是連續型油氣聚集理論和浮力圈閉成藏理論。非常規巖芯油氣有兩個關鍵標志:一是油氣大面積連續分布,圈閉界限不明顯,二是無自然工業穩定產量,達西滲流不明顯;兩個關鍵參數為:一是孔隙度小于 10%,二是孔喉直徑小于1μm 或空氣滲透率小于1mD。而常規巖芯油氣,在上述標志和參數方面表現明顯不同,孔隙度多介于10%~30%,滲透率多大于 1mD。非常規巖芯油氣評價重點是烴源巖特性、巖性、物性、脆性、含油氣性與應力各向異性“六特性”及匹配關系,常規巖芯油氣評價重點是生、儲、蓋、圈、運、保“六要素”匹配關系。非常規巖芯油氣富集“甜點區”有 8 項評價標準,其...
評價“甜點區”也是非常規巖芯油氣勘探研究的重要,貫穿整個勘探開發過程。非常規巖芯油氣甜點包括“地質甜點、工程甜點、經濟甜點”。非常規巖芯油氣富集“甜點區”評價有8個指標,其中3個主控因素及關鍵指標是:TOC大于2%(其中頁巖油S1>2mg/g)、孔隙度較高(致密油氣 >10%,頁巖油氣 >3%)和微裂縫發育。地質甜點著眼于烴源巖、儲層、超壓與裂縫等綜合評價,工程甜點著眼于埋深、巖石可壓性、應力各向異性等綜合評價,經濟甜點著眼于資源規模、埋深、地面條件等評價。如當前非常規巖芯致密油、致密氣、頁巖油和頁巖氣的“甜點區”評價,主要著眼于有利的烴源層、儲層、超壓、裂縫、局部構造等地質甜點要素評價,以及...
非常規巖芯油氣主要分布于前陸盆地坳陷—斜坡、坳陷盆地中心及克拉通向斜部位等負向構造單元中,油氣分布多數游離于二級構造單元高部位以外,主體是位于盆地中心及斜坡,呈大面積連續型或準連續型分布。非常規巖芯油氣勘探,關鍵是尋找大面積層狀儲集體,重要工作是突破“甜點區”,確定甜點區的富有機質烴源巖、有利儲集體、高含油氣飽和度、易于流動的流體、異常超壓、發育裂縫、適中的埋藏深度等主要控制因素,確立連續型油氣區邊界與空間展布。第一步,按照重要區評價標準,評價出重要區,結合儲層、局部構造、斷裂與微裂縫發育狀況,篩選出“甜點區”;第二步,在“甜點區 ”進行開采試驗,力爭取得工業生產突破,同時探索適合該區的技術路...
非常規巖芯油氣地質學研究的重要是“油氣是否連續聚集”,評價的重點是烴源巖特性、巖性、物性、脆性、含油氣性與應力各向異性“六特性”及匹配關系,明確“生油氣能力、儲油氣能力、產油氣能力”;勘探主要目的是尋找“甜點區”與油氣連續或準連續分布邊界,開發追求單井極高累積產量與極大采收率,尋找低成本開采技術與經濟發展模式。常規巖芯油氣地質學研究的重要是“圈閉是否成藏”,評價的重點是生、儲、蓋、圈、運、保“六要素”及極合適匹配關系,勘探主要目標是發現油氣藏與儲量規模,開發主要是追求高產穩產和極大采收率。通過確定不可還原水體積(BVI)和游離流體體積(MFFI)來區分可能產烴的區域和可能產水的區域。高精度核磁...
致密油成為全球非常規巖芯石油勘探開發的亮點領域,通過解剖國內外致密油實例,可歸納出以下地質特征: 發育微 納米 級 孔 喉 系 統。孔 喉 半 徑 小,主 體 直 徑 40 ~ 900 nm,孔隙結構復雜,喉道小,致密砂巖油儲集層 泥質含量高,水敏、酸敏、速敏嚴重,因而開采過程 易受傷害,損失產量可達 30% ~ 50% 。 致密油 層非均質性嚴重。由于沉積環境不穩定,致密砂層 厚度和層間滲透率變化大,有的砂巖泥質含量高, 地層水電阻率低,油水層評價困難較大。由于孔喉 結構復雜,吼道小,毛細管壓力高,原始含水飽和度 較高( 一般 30% ~ 40% ,個別達 60% ) ,原油密度多 小于...
升高溫度和降低壓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頁巖氣的解吸附過程,仍有大量的頁巖氣存留在頁巖有機質表面.另外解吸附過程產生的游離氣無法主動運移至井口,實際生產中常常采用注氣驅替的方法來提高頁巖氣產量,CO2和N2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獲取成本低,安全穩定,是兩種常用的驅替氣體。采用CO2和N2以及兩者混合物分別驅替CH4,并分析了注入速率對驅替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驅替氣體注入速率越高,驅替效果越好.分別對CO2和N2驅替CH4的效率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雖然CO2開始驅替所需的初始濃度較高,但是在驅替過程中效率高于N2.并且,兩種氣體極終驅替量都在吸附甲烷氣體的90%以上.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也得到了相...
頁巖油是指已生成仍滯留于富有機質泥頁巖地層微納米級儲集空間中的石油,富有機質泥頁巖既是生油巖,又是儲集巖,具有6大地質特征: 源儲一體,滯留聚集。頁巖油也是典型的源儲一體、滯留聚集、連續分布的石油聚集。與頁巖氣不同,頁巖油主要形成在有機質演化的液態烴生成階段。在富有機質泥頁巖持續生油階段,石油在泥頁巖儲集層中滯留聚集,呈現干酪根內分子吸附相、親油顆粒表面分子吸附相和親油孔隙網絡游離相 3 種類型,具有滯留聚集特點。只有在泥頁巖儲集層自身飽和后才向外溢散或運移。因此,處在液態烴生成階段的富有機質泥頁巖均可能聚集頁巖油。 較高成熟度富有機質頁巖,含油性較好。富有機質頁巖主要發育在半深湖-深湖相沉積...
非常規巖芯油氣儲集體物性差,如致密油、致密氣、頁巖油、頁巖氣和煤層氣儲層主體孔隙度小于 10%,地下滲透率小于 0.1mD,一般無自然工業產能,需要采取某種增產措施和特殊的鉆井技術,目前生產實踐中多采用水平井鉆井技術和體積壓裂技術,極大限度增大油層接觸面積與油氣流動通道。不斷提高非常規巖芯油氣的采收率,將是技術攻關的不變主題,極終實現納米級孔喉系統中的油氣極限采出。非常規巖芯儲層呈現低速非達西滲流特征,存在啟動壓力梯度;滲流曲線由平緩過渡的兩段組成,較低滲流速度下的上凹型非線性滲流曲線和較高流速下的擬線性滲流曲線,滲流曲線主要受巖芯滲透率的影響,滲透率越低,啟動壓力梯度越大,非達西現象越明顯。...
致密油與頁巖油均無明顯圈閉界限,無自然工業產能,需要采用直井縫網壓裂、水平井體積壓裂、空氣與CO2 等氣驅、納米驅油劑等方式進行開發,形成“人造滲透率”,持續獲得產能,屬典型“人造油氣藏”。) 。通過整理國內外有關致密油與頁巖油研究進展,筆者認為二者在地質、開發、工程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應定義為 2 種不同類型的非常規巖芯油氣資源。 頁巖油是指成熟或低熟烴源巖已生成并滯留在頁巖地層中的石油聚集,頁巖既是生油巖,又是儲集巖,石油基本未運移( 圖 1) ,屬原地滯留油氣資源,是未來非常規巖芯石油發展的潛在領域。不同tw值會產生不同的T2分布。在這種情況下,采用T1加權機制來區分碳氫化合物和水。高...
基于致密油與頁巖油儲集層物性差、粒度細、非均質性強,油氣源儲一體或近源聚集等特殊地質特征,致密油/頁巖油在沉積環境與分布模式、儲集層特征與成因機理、油氣聚集規律、地質評價預測與地球物理響應等多方面遇到極大挑戰,成為制約中國致密油與頁巖油工業化發展的瓶頸。致密油與頁巖油儲集層均具有物性差,滲透率多小于1 mD,發育微-納米級孔喉系統,成巖作用與非均質性強等而區別于常規巖芯油氣儲集層。故致密砂巖、碳酸鹽巖與頁巖等致密儲集層成因機制與儲集能力研究成為致密油與頁巖油的重要問題。細粒頁巖、粉砂巖以及混積巖石學與微觀結構等儲集層基本特征成為儲集層儲集性能評價的基礎,精細表征微-納米孔喉微觀結構成為致密儲集...
隨著世界油氣工業勘探開發領域從常規巖芯油氣向非常規巖芯油氣延伸,非常規巖芯油氣的勘探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視。非常規巖芯油氣與常規巖芯油氣在基本概念、學科體系、地質研究、勘探方法、“甜點區”評價、技術攻關、開發方式與開采模式等 8 個方面有本質區別。非常規巖芯油氣與常規巖芯油氣地質學的理論基礎,分別是連續型油氣聚集理論和浮力圈閉成藏理論。非常規巖芯油氣有兩個關鍵標志:一是油氣大面積連續分布,圈閉界限不明顯,二是無自然工業穩定產量,達西滲流不明顯;兩個關鍵參數為:一是孔隙度小于 10%,二是孔喉直徑小于 1μm 或空氣滲透率小于 1mD。滲透率越低啟動壓力梯度越大,非達西現象越明顯。需要人工壓裂注氣液...
致密油成為全球非常規巖芯石油勘探開發的亮點領域,通過解剖國內外致密油實例,可歸納出以下地質特征: 發育原生致密油和次生致密油。原生致密油主要受沉積作用影響,一般沉積物粒度細,泥質含量高,分選差,以原生孔為主,大多埋深較淺,未經歷強烈的成巖作用改造,巖石脆性低,裂縫不發育,孔隙度較高,而滲透率較低,多數為中高孔低滲型。次生致密油一般受多種成巖作用改造,儲集層原屬常規儲集層,但由于壓實、膠結等成巖作用,遠遠降低了孔隙度和滲透率,原生孔隙殘留較少,形成致密儲集層。 單井產量一般較低。油層受巖性控制,水動力聯系差,邊底水驅動不明顯,自然能量補給差,產量遞減快、生產周期長,穩產靠井間接替,多數靠彈性和...
致密油與頁巖油儲集層包括常見的致密砂巖、致密灰巖、頁巖,也包括陸相湖盆碎屑巖與湖相碳酸鹽巖混合成因的混積巖類,巖石成分復雜; 不同礦物與有機質呈紋層狀或分散狀分布,成為頁巖油或致密油有利的微觀源儲組合( 圖 4) ,特別是致密油儲集層以陸源碎屑與碳酸鹽組分在空間上構成交替互層或夾層的混合( 馮進來等,2011) ,有機質與長石、黏土等陸源碎屑或白云石、方解石等碳酸鹽礦物呈紋層狀或分散狀分布的特征,為致密混積巖油形成提供了有利源儲條件。 非常規巖芯儲層呈現低速非達西滲流特征,存在啟動壓力梯度;滲流曲線由平緩過渡的兩段組成,較低滲流速度下的上凹型非線性滲流曲線和較高流速下的擬線性滲流曲線,滲流曲線...
頁巖氣開采是指貯存在微納米孔隙和顆粒間的頁巖氣在人為驅動下運移至宏觀裂縫,極終匯集到井筒的過程 頁巖氣具有多種貯存方式: ①吸附在有機質(干酪根) 孔隙表面; ②游離于孔隙和裂縫中; ③溶解于瀝青和干酪根中.其中吸附是主要貯存方式,吸附氣可以占到頁巖氣總量 20% ~ 85%.吸附量的大小與有機碳含量成正比,此外還受儲層的壓力、溫度和比表面積等因素的影響,關系十分復雜.吸附機理的準確認識對頁巖氣解吸以及產量預測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達西進行了水通過飽和砂的實驗研究,發現了滲流量Q與上下游水頭差和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積A成正比。氫核磁共振非常規巖芯驅替過程的滲透率變化非常規巖芯油氣資源儲量豐富,開...
評價“甜點區”也是非常規巖芯油氣勘探研究的重要,貫穿整個勘探開發過程。非常規巖芯油氣甜點包括“地質甜點、工程甜點、經濟甜點”。非常規巖芯油氣富集“甜點區”評價有8個指標,其中3個主控因素及關鍵指標是:TOC大于2%(其中頁巖油S1>2mg/g)、孔隙度較高(致密油氣 >10%,頁巖油氣 >3%)和微裂縫發育。地質甜點著眼于烴源巖、儲層、超壓與裂縫等綜合評價,工程甜點著眼于埋深、巖石可壓性、應力各向異性等綜合評價,經濟甜點著眼于資源規模、埋深、地面條件等評價。如當前非常規巖芯致密油、致密氣、頁巖油和頁巖氣的“甜點區”評價,主要著眼于有利的烴源層、儲層、超壓、裂縫、局部構造等地質甜點要素評價,以及...
聚合物驅油: 除聚合物( polymer) 外,表面活性劑( surfactant)以及堿劑( alkali) 也是化學驅方法中常用的驅替劑,在注水時加入三者復合體系的驅油方法稱為三元復合驅( ASP flooding) .將三者聯合起來使用,具有協同增強的效應,是一種較新的技術方法.表面活性劑能夠大幅度降低油-水間的界面張力,提高毛細管數.堿劑在注入地層后,能與原油中的有機酸發生化學反應,生成表面活性劑石油酸皂.石油酸皂能與注入的表面活性劑產生協同作用,進一步降低界面張力.同時,堿劑還能夠降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劑的吸附損失.除此以外,乳化、帶油、泡沫滯留、改變巖石潤濕性等也是三元復合驅提高原油...
頁巖油是指已生成仍滯留于富有機質泥頁巖地層微納米級儲集空間中的石油,富有機質泥頁巖既是生油巖,又是儲集巖,具有6大地質特征: 發育微納米級孔與裂縫系統。頁巖油儲集層中常常發育納米級孔喉系統,一般孔徑大小為50~300nm 的孔隙構成主要的儲集空間,局部發育微米級孔隙。孔隙類型包括粒間孔、粒內孔、有機質孔、晶間孔等。其次,微裂縫在頁巖油儲集層中也非常發育,類型多樣,以未充填的水平層理縫為主,次為干縮縫,近斷裂帶處發育有直立或斜交的構造縫。與頁巖氣儲集層相比,頁巖油儲集層熱演化程度較低、埋深較淺,儲集空間較大。部分泥頁巖中黏土礦物呈片狀結構、有機質紋層結構等多種微觀結構類型,頁巖油多賦存于礦物微觀...
非常規巖芯油氣需建立技術與產量等“學習型曲線”,為新區或新層系勘探開發提供極優路線圖。一般初始產量較高,但遞減很快,后期遞減速度較慢,穩產期很長。例如,美國已投入開發的頁巖氣井,一般初始產量較高但遞減很快,首年往往遞減 60%~70%,經 5~6 年后遞減速度減慢,一般只有 2%~3%,開采壽命可達 30~50 年,甚至更長。獨特的開采特征,決定了非常規巖芯油氣開采追求累計產量,實現了全生命周期的經濟效益極大化。生產區油氣產量的穩定或增長,只能通過井間接替來實現。常規巖芯油氣開采追求在較長時間內實現高產和穩產,為此開發模式選擇需遵循如下原則:一是極充分地利用天然資源,保證獲得較高的油氣采收率;...
非常規巖芯油氣與常規巖芯油氣在油氣來源與成因上存在著密切聯系,在同一含油氣系統中,兩者具有相同的烴源系統和母質來源、相同的初次運移動力、相同或 相似的油氣組分及同位素組成等。兩者在空間分布上緊密共生出現,形成統一的常規—非常規巖芯油氣“有序聚集”體系。因此,在遵循兩類資源差異性的基礎上,常規—非常規巖芯油氣應協同發展,遵循二者“有序聚集”的內在規律,以各自特色的生產方式,對含油氣單元中不同層系、不同類型油氣資源,開展“立體勘探、協同開發”,從而極終實現對整個含油氣單元的高效、快速開發。對于流體中的質子:當流體處于梯度磁場并采用CPMG測量過程時,T2小于T1。非常規巖芯總體孔隙度檢測非常規巖芯...
隨著世界油氣工業勘探開發領域從常規巖芯油氣向非常規巖芯油氣延伸,非常規巖芯油氣的勘探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視。非常規巖芯油氣與常規巖芯油氣在基本概念、學科體系、地質研究、勘探方法、“甜點區”評價、技術攻關、開發方式與開采模式等 8 個方面有本質區別。非常規巖芯油氣與常規巖芯油氣地質學的理論基礎,分別是連續型油氣聚集理論和浮力圈閉成藏理論。非常規巖芯油氣有兩個關鍵標志:一是油氣大面積連續分布,圈閉界限不明顯,二是無自然工業穩定產量,達西滲流不明顯;兩個關鍵參數為:一是孔隙度小于 10%,二是孔喉直徑小于 1μm 或空氣滲透率小于 1mD。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儲層實驗評價研究的各個方面,如孔隙...
常規巖芯油氣是以圈閉和油氣藏為研究對象,圈閉是重要,學科基礎是浮力圈閉成藏理論。傳統石油地質研究強調從烴源巖到圈閉的油氣運移,尋找有效聚油圈閉是油氣勘探的重要。圈閉是油氣聚集的基本單元,生、儲、蓋、圈、運、保六要素是評價圈閉有效性的關鍵,即油氣生成、運移、聚集和保存等多種地質條件的時空配置,是常規巖芯油氣勘探實踐的重要內容。按照圈閉定型時間與大規模油氣排聚時間的匹配關系,可分為早圈閉型、同步圈閉型和晚圈閉型3種類型。只有那些在油氣區域性運移以前或同時形成的圈閉,即早圈閉型與同步圈閉型對油氣的聚集才有效。油氣地質研究的目標是有利圈閉、確定有效聚油氣圈閉,關鍵是編制出“兩圖一表”,即圈閉頂面構造圖...
非常規巖芯油氣與常規巖芯油氣地質學的理論基礎,分別是連續型油氣聚集理論和浮力圈閉成藏理論。非常規巖芯油氣有兩個關鍵標志:一是油氣大面積連續分布,圈閉界限不明顯,二是無自然工業穩定產量,達西滲流不明顯;兩個關鍵參數為:一是孔隙度小于 10%,二是孔喉直徑小于1μm 或空氣滲透率小于1mD。而常規巖芯油氣,在上述標志和參數方面表現明顯不同,孔隙度多介于10%~30%,滲透率多大于 1mD。非常規巖芯油氣評價重點是烴源巖特性、巖性、物性、脆性、含油氣性與應力各向異性“六特性”及匹配關系,常規巖芯油氣評價重點是生、儲、蓋、圈、運、保“六要素”匹配關系。非常規巖芯油氣富集“甜點區”有 8 項評價標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