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熒光實驗的注意事項:為了保證熒光染色的正確性,初次試驗時需設置下述對照,以排除某些非特異性熒光染色的干擾。①標本自發熒光對照:標本加1-2滴0.01mol/L,pH7.4的PBS。②特異性對照(抑制試驗):標本加未標記的特異性抗體,再加熒光標記的特異性抗體。③陽性對照:已知的陽性標本加熒光標記的特異性抗體。如果標本自發熒光對照和特異性對照呈無熒光或弱熒光,陽性對照和待檢標本呈強熒光,則為特異性陽性染色。一般標本在高壓汞燈下照射超過3min,就有熒光減弱現象,經熒光染色的標本較好在當天觀察,隨著時間的延長,熒光強度會逐漸下降。免疫熒光技術可以用于研究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P21免疫熒光檢查
細胞的固定及免疫熒光:注意事項:(1)取細胞爬片時,動作應輕柔,防止將細胞爬片夾碎,影響實驗進程。(2)種細胞過程中,要注意將細胞輕柔混勻,“八”字或者“十”字形搖晃,防止細胞局部生長過密。(3)稀釋、加二抗(熒光抗體)及此后的洗滌過程中注意避光。(4)細胞爬片進行免疫熒光之后,需要盡快拍照,防止免疫熒光淬滅。或者放于暗盒內,暫時保存于4度冰箱,盡快拍照。(5)在進行熒光顯微鏡拍照時,要根據熒光抗體選擇合適的激發光源。PI/DAPI能將凋亡和未凋亡的細胞都染成紅色/藍色,只在凋亡的細胞核中才有FITC-12-dUTP摻入而定位的綠色熒光。CD31免疫組化IHC免疫熒光技術在生物學研究、醫學診斷和藥物開發等領域具有普遍應用。
免疫熒光法是將免疫學方法(抗原抗體特異結合)與熒光標記技術結合起來研究特異蛋白抗原在細胞內分布的方法。由于熒光素所發的熒光可在熒光顯微鏡下檢出,從而可對抗原進行細胞定位。用免疫熒光技術顯示和檢查細胞或組織內抗原或半抗原物質等方法稱為免疫熒光細胞(或組織)化學技術。免疫熒光細胞化學是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熒光素制成熒光標記物,再用這種熒光抗體(或抗原)作為分子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在細胞或組織中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上含有熒光素,利用熒光顯微鏡觀察標本,熒光素受激發光的照射而發出明亮的熒光(黃綠色或桔紅色),可以看見熒光所在的細胞或組織,從而確定抗原或抗體的性質、定位。
熒光色素:四甲基異硫氰酸羅丹明(tetramethylrhodamineisothiocyanate,TRITC)結構式如下:較大吸引光波長為550nm,較大發射光波長為620nm,呈橙紅色熒光。與FITC的翠綠色熒光對比鮮明,可配合用于雙重標記或對比染色。其異硫氰基可與蛋白質結合,但熒光效率較低。免疫熒光技術又稱熒光抗體技術,是標記免疫技術中發展較早的一種。它是在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很早以來就有一些學者試圖將抗體分子與一些示蹤物質結合,利用抗原抗體反應進行組織或細胞內抗原物質的定位。熒光抗體法是利用熒光標記的抗體來追蹤或檢查相應抗原的方法。
其他熒光物質:酶作用后產生熒光的物質某些化合物本身無熒光效應,一旦經酶作用便形成具有強熒光的物質。例如4-甲基傘酮-β-D半乳糖苷受β-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分解成4-甲基傘酮,后者可發出熒光,激發光波長為360nm,發射光波長為450nm。其他如堿性酸酶的底物4-甲基傘酮磷酸鹽和辣根過氧化物酶的底物對羥基乙酸等。鑭系螯合物某些3價稀土鑭系元素如銪(Eu3)、鋱(Tb3)、鈰(Ce3)等的螯合物經激發后也可發射特征性的熒光,其中以Eu3應用較廣。Eu3螯合物的激發光波長范圍寬,發射光波長范圍窄,熒光衰變時間長,較適合用于分辨熒光免疫測定。免疫熒光技術可以用于研究免疫系統的功能和異常。CD19免疫
熒光抗體技術可用于檢測和定位各種抗原,也可以用于檢測和定位抗體。P21免疫熒光檢查
免疫熒光-實驗步驟:細胞爬片免疫熒光:在培養板中將已爬好細胞的玻片用PBS浸洗3次,每次5min;(圓蓋片:13mm24孔;18mm12孔;20mm6孔)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爬片15min,PBS浸洗玻片3次,每次5min0.5%TritonX-100(PBS配制)室溫通透20min(細胞膜上表達的抗原省略此步驟);PBS浸洗玻片3次,每次3min,吸水紙吸干PBS,在玻片上滴加3%的BSA(PBS配置),室溫封閉30min5,吸水紙吸掉封閉液,不洗,每張玻片滴加足夠量用PBS稀釋好的一抗并放入濕盒,4℃孵育過夜。加熒光二抗:PBS浸洗爬片3次,每次5min,吸水紙吸干爬片上多余液體后滴加稀釋好的熒光二抗,濕盒中室溫孵育50min。P21免疫熒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