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的發展歷程包括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18世紀:電擊除顫技術的緣起,丹麥醫生Abildgaard描述了一系列實驗,通過電脈沖使母雞“沒有生命”,隨后又通過電脈沖使他們回復知覺,但Abildgaard并不知道室顫的存在。 1947年:貝克(Beck)通過電除顫挽救了人的生命,使用了一個特殊設計的心內電極槳,用110伏電壓,1.5安培的交流電,電擊2次。 1956年:卓爾(Zoll)等人成功進行了首例人的體外除顫,70伏特,1.5安培的交流電流,在胸外進行了0.15s的放電除顫。 1961年:亞歷山大(Alexander)等人描述了交流電電擊終止室性心動過速(VT)。 1970年:Diack和他的同事發明了AED,根據CPR的相關原理開發出了AED的原型機,并在波特蘭地區進行了測試。 20世紀80年代中期:AED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到受過訓練的非專業人士。 1996年:首臺使用雙相波技術的AED問世。 2003年:快速電擊技術問世,縮短了AED分析到放電的時間,提高了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率。 2006年:推出了smart CPR技術,從而進一步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生存率。在一些國家和地區,AED的使用已經成為了公共場所的必備設備。本地久心AED出廠價
心臟驟停不只發生于既有心臟病史人群,一些平日里看似健康的人,也會因各種原因導致心臟驟停發生。今年歐洲杯期間,丹麥隊球員克里斯蒂安?埃里克森在比賽中突發心臟驟停失去意識,盡早的時間得到隊友、裁判和隊醫的幫助后轉危為安,讓他死里逃生的關鍵正是球場邊常備的AED。人在心臟停跳后無法向大腦輸送血液,短時間內腦組織會因缺血缺氧而壞死。據統計,70%以上病患心跳驟停都是由心臟室顫造成,而處理室顫重要的方法就及時除顫。所以,發現心臟驟停患者后立即給予心肺復蘇,同時盡快使用AED 給患者實施電除顫,是能夠搶救患者生命的方法。曲靖本地久心AED在銷售AED能夠有效地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存率,被譽為“生命的救星”。
AED,即自動體外除顫器,是一種便攜式的醫療設備,可以自動分析患者的心律失常情況,并在需要時通過電擊來恢復正常的心律。其主要作用如下: 心臟驟停急救:AED適用于心臟驟停的患者。在心臟驟停的緊急情況下,AED可以自動分析心臟的電活動,識別是否為可除顫心律。如果是可除顫心律,AED會提供高能量電流,通過貼在患者胸部特定位置的電極片,對人體的特定區域放電,從而幫助因室顫、無脈性室速導致驟停的心臟恢復正常的心律。 公眾應急服務:AED設計為公眾應急服務使用,操作簡單,方便攜帶,使得非專業醫護人員也能在關鍵時刻使用它進行搶救。 提高搶救成功率:在心臟驟停的黃金搶救時間內使用AED,可以極大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和生存率。
AED便攜、易于操作,稍加培訓既能熟練使用,專為現場急救設計的急救設備,從某種意義上講,AED又不僅是種急救設備,更是一種急救新觀念,一種由現場目擊者進行有效急救的觀念。它別于傳統除顫器可以經內置電腦分析和確定發病者是否需要予以電除顫。 除顫過程中,AED的語音提示和屏幕顯示使操作更為簡便易行。自動體外除顫器對多數人來說,只需幾小時的培訓便能操作。美國心臟病協會(AHA)認為,學用AED比學心肺復蘇(CPR)更為簡單。 雖然AED的使用十分便捷,但是目前國內配置的AED尚不允許未受訓練的非專業人員使用。AED的電極片分為成人和兒童兩種尺寸使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體型選擇合適的尺寸。
設備將發出語音提示“撥開患者衣物,并使胸部裸露”,此時應遵循以下步驟!將患者胸前的衣物剝除,使胸部裸露,若患者胸部潮濕,請擦干患者胸部皮膚; 若患者胸毛濃密,需先剔除患者的胸毛,使其胸部皮膚裸露:若患者胸部及附近有首飾和其它飾物,請全部去除,以免形成不必要的導電通路。若患者為成人,請務必使用成人的電極片。若患者為兒童,請盡量使用兒童電極片,若無兒童電極片,可用成人的電極片替代,并在插入電極插頭后,按下除顫模式切換按鍵,切換到兒童模式。AED的電池壽命一般在5-7年左右,到期后需要更換電池以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大理國內久心AED
AED的使用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了解心臟驟停的預防措施。本地久心AED出廠價
心臟驟停是心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臟驟停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與救治速度密切相關,每 1分鐘的延誤,都會讓患者生存幾率下降 7%-10%。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應在盡快時間內進行急救,對患者施行心肺復蘇和除顫。雖然除顫是目前救治心臟驟停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某些患者可能存在心臟驟停的誘因或存在其他并發癥,除顫無法保證一定救活患者。但通過及時的進行心肺復蘇使用AED是可以提高搶救成功率和生還率,挽救更多的生命。AED是一種便攜式醫療設備,可以自動分析患者的心律失常情況,判斷是否需要電擊除顫,并提供電擊除顫的能量。本地久心AED出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