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目的是存水,以期在枯水期能有足夠的水源進行養殖而已。這種方式沒有考慮水體的循環利用,而純粹出于延長養殖周期。在此基礎上,有部分養殖場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應對自然條件限制從而開始了半循環養殖方式。生物絮團是養殖水體中以好氧微生物為主體的有機體和無機物,經生物絮凝形成的團聚物,由細菌、浮游動植物、有機碎屑和一些無機物質相互絮凝組成。
造成“白便”疾病發生的原因大概可概括為三點:1、前期大量投喂高蛋白飼料或長期投喂劣質飼料;2、大量的鞭毛藻類(主要隱藻、裸甲藻和夜光藻),造成水體分層、pH值過高(普遍在9.0左右或以上)、毒素逐步積累以及對蝦的采食造成消化不良;3、弧菌感染。知道病因就要做出相應的防護措施:1、穩定水質,保持水質清爽,培養優質藻類,主要藻類以:小型綠藻和硅藻為主;切記避免鞭毛藻為主的水質;2、定期做好弧菌預防工作,特別在連續高溫、暴雨過后和進水;3、定期做好內服保養工作,以提高對蝦消化免疫系統、增強抗病力和自我修復能力。
當今水產養殖行業,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養殖成本不斷上漲,高密度養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養殖密度的提高能夠給水產養殖戶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也給水產養殖帶來諸多難題,如何改善養殖水體質量已經成為高密度養殖的一大難題。改底是改善養殖水體質量的重要措施,沒有一個良好的底部就很難有一池好質量的水體,同樣的,一池不良的水體可能也會影響到底部,所以如何改善水體質量就是如何改善水池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