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是以工業化手段主動控制水環境,水資源消耗小、占地少、對環境污染小、產品優質安全、病害少、密度高、養殖生產不受地域或氣候的限制和影響,資源利用率高,是高投入高產出,低風險實現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采取集約化生產方式,減少了人力成本,降低了餌料系數。10%的養殖面積產出百分百的產量,這僅僅是其優勢之一,更加環保的養殖方式,也提高了養殖品種的品質,可以獲得更好的產品售價和經濟效益。消費者對高品質的水產品需求日益增長,傳統養殖方式產出的水產品沒有太多的附加值空間,利潤小,風險高,已經很難適應高端消費者的需求。
在水產養殖中,底改顧名思義應該就是改良池塘底部理化條件的意思,讓池塘底部的理化條件能夠在適合養殖對象的生存,而這些良好池塘底部理化條件又決定了池塘底部的微生態圈,從而又決定了池塘有相對高溶解氧、有氧的代謝氨氮和亞*酸鹽等氮循化,起到維護水體生物穩定性的營養庫作用。底改就是為了池塘底部保持合適的(不太多也不太少)有機物含量,以發揮池塘營養庫作用提高池塘生產力同時耗氧量不會太高。也就是說:避免底泥太瘦水體藻生長不穩定,同時避免底泥太肥耗氧量太高而水質惡化。很多水產養殖戶對于改底也沒有太多的辦法,主要是通過撒生石灰對底部消毒這種傳統辦法改底,這樣是遠遠不夠的。
眾所周知水產養殖*重要的是養殖水的質量,著水產養殖水平的提高,大量餌料、肥料、漁藥等物質投入,帶來大量有機廢物沉積或溶解于養殖水體中,導致有毒有害物質增加和溶解氧供求矛盾激化,造成養殖水質量不斷惡化,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死水”。很多外塘養殖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導致水產品的養殖密度低下,達不到社會需要的價值較高的安全水產品。